【花期】花卉的花期控制原理与技术2


花卉的花期控制原理与技术2花期控制又称催延花期 。 根据植物开花习性与生长发育规律 , 人为地改变花卉生长环境条件并采取某些特殊技术措施 。 使之提前或推迟开花 , 这种技术措施 , 称之为花期控制 。 较自然花期提前开花的为促成栽培 , 较自然花期推迟开花的为抑制栽培 。
花期控制可使花卉集中在同一个时候开花 , 以举办展览会 , 也能为节日或其他需要提供定时用花 , 满足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的需求;利用花期控制技术 , 可以使之周年开花 , 完成人们的特殊需要 , 解决市场上的旺淡矛盾 。 为了调节花卉市场的供销平衡 , 为了杂交育种培育出更多更美的优良花卉新品种 , 花期控制技术可以使不同期开花的父母本同时开花 , 解决杂交授粉上的矛盾 , 有利于育种工作 。 在掌握开花规律后把一年一次开花改为一年二次或二次以上花 , 缩短栽培期 , 可提高鲜切花产量 。 因此 , 花期控制技术在许多方面都有研究和利用的价值 。
一、花期控制的历史与发展
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丰富 , 更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与精湛的技艺 。 人们利用各种栽培技术 , 使花卉在自然花期之外 , 按照人们的意愿 , 适时开放 , 即所谓“催百花于片刻 , 聚四季于一时” 。 武则天调令百花在隆冬开花 , 牡丹违命 , 贬赴洛阳等 , 至今引为趣谈 。 唐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稳定 , 文化、经济发展的昌盛时期 , 花卉事业也随之得到发展 。 当时宫廷与民间养花、插花之风盛行 。 北方冬季常用暖室以火炕增温的办法使牡丹、梅花等提前于春节盛开 。 明朝《帝京景物略》(1635年)载:“草桥惟冬花支尽三季之种 , 杯土窖藏之 , 蕴火炕垣之 , 十月中旬 , 牡丹已进御矣 。 ”清代陈吴子在《花镜》“变花催花”一节中写有“蠹驼之技名于世 , 往往能发非时之花” 。 该书还具体介绍了催花及延迟花期的方法:“凡欲催其早放 , 以硫磺水灌其根 , 便隔宿即开 , 或用马粪水浇根亦易开 。 花欲缓放 , 以鸡子清涂蕊上 , 便可迟两三日 。 ”清康熙年间 , 新城王士慎《香祖笔记》载“宋时武林马膛藏花之法:纸糊密室 , 凿地作坎复竹 , 置花其上 , 粪土以牛溲硫磺 , 在后置沸汤于坎中 , 候汤气熏蒸 , 则扇之经宿则花放 。 ”这些记载说明我国早有催花技术 , 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 但应用范围小 , 方法也不多 。
随着科学理论的提高与现代技术的发展 , 人们控制花期的理论依据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 采取的措施更加先进有效 。 在现代花卉栽培中花期催延技术(即花期控制技术)应用更为普遍 , 花卉栽培者、花卉研究者及花卉爱好者在这方面所做的试验研究工作也更多更广更深入 。
【【花期】花卉的花期控制原理与技术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