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学派的代表人物

朱震亨(创始人) , 元著名医家 , 他认为肾精不足 , 相火易亢 , 是人体发病的关键 , 故尤重相火为病 ,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 , 治疗强调滋阴降火 , 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 , 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 是河间之学传至震亨已渐变矣 。 传朱震亨学说的门人 , 主要有赵道震、赵良仁、戴垚、戴思恭、王履、刘叔渊、刘纯等 , 最有成就者 , 当推戴思恭、王履 。


卢和(14-15世纪时期) , 字廉夫 , 东阳卢宅人 , 明医家 , 著有《丹溪篡要》、《食物本草》、《儒门本草》等传世著作 。
 
赵道震 , 《定远县志》云:“凡轩岐以下诸书 , 靡不精究 。 受学丹溪 , 所造益深 。 洪武己巳 , 徙籍定远 , 活人颇多 , 未尝言利” 。 可惜他的著作《伤寒类证》未见有传本 , 其学术思想难以测知 。
 
赵良仁 , 《苏州府志》云:“少试吏宪司 , 即弃去 , 从丹溪朱彦修学医 , 治疗多有奇效 , 名震浙东西 。 所著《医学宗旨》《金匮方衍义》并《丹溪药要》等书” 。 《医学宗旨》《丹溪药要》两书均未见 , 《金匮方衍义》亦未能详刊 , 至康熙朝经周扬俊补注 , 名为《金匮玉函经二注》之后 , 始有传本 。
 
戴垚 , 以母病死于庸医之手而弃儒从医 , 率子戴思恭徒步至义乌 , 受业于朱震亨 , “当时游丹溪之门者 , 弟子颇多 , 惟元礼父子最得其传” 。 (《历代名医列传》)
 
戴思恭 , 明医家 。 丹溪之得意高足 , 著有《推求师意》《证治要诀》等书 , 畅发其师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及论治杂病的心法 , 他所提出的气血盛衰论 , 发展了丹溪乃至河间研究火热的学术思想 , 对后来汪机的学术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王履 , 明医家 。 《明史列朝诗集》载:“精医药 , 从金华朱彦修游 , 尽得其传 。 ”著有《医经溯洄集》等书 。 其学一本丹溪“起度量 , 立规矩 , 称权衡 , 必也《素》《难》诸经”之说 , 于《内经》《难经》理论多有独到见解 , 并倡伤寒温暑为治不同论 , 充实河间火热论的观点 。


刘叔渊 , 明医家 。 其子刘纯(字宗厚)著《医经小学》序云:“昔丹溪朱先生以医鸣江左 , 家君亲从之游 , 领其心授 。 纯生晚学陋 , 承亲之训有年矣 。 ”惜刘叔渊之学不传 , 惟从刘纯著作中见之 。 刘纯之作尚有《玉机微义》一书 。
【丹溪学派的代表人物】 
汪机 , 明医家 。 著有《石山医案》等 , 其学源于朱震亨 , 并受到戴思恭的影响 。 但倡卫有余营不足论 , 谓卫有余而不待于补 , 营不足则以参、芪补之 , 实与朱震亨泻火养阴之旨面目全非 。
 
王纶 , 明医家 。 明代浙江慈溪人 , 著有《明医杂著》一书 。 其传丹溪之学 , 强调补阴 , 尤对丹溪论治杂病的心法 , 体会深刻 。 强调“气、血、痰三病 , 多有兼郁者 , 有郁久而生病 , 或久病而生郁 , 或误药杂乱而成郁” 。 (《明医杂著 。 医论》)
 
虞抟 , 明医家 。 明代浙江义乌人 。 其曾叔祖虞诚斋“与丹溪生同世 , 居同乡 , 于是获沾亲炙之化 , 亦以其术鸣于世” 。 遂世代相传 , 皆以丹溪为宗 , 其亦“承祖父之家学 , 私淑丹溪之遗风” , (《医学正传 。 序》)对丹溪杂病心法理解较深 , 在所著《医学正传》的各个病证里 , 都列有“丹溪要语”、“丹溪心法”、“丹溪活套”等内容 , 此外 , 对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 , 亦独具心得 。

推荐阅读